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历史上第一位侯氏宰相--侯霸 第 6 楼

我为自由狂

    严子陵和光武帝刘秀是同学,早年都在长安的太学读书,严子陵学习成绩好,闻名长安,刘秀成绩不拔尖,读了一年多,老师还不认识他。

  刘秀来严子陵的寝室玩,一个习惯动作就是摸严子陵的肚子,觉得他的肚子大,装得知识多, 严子陵对这个刚刚死了老爸的小家伙蛮同情,知道他又来蹭饭票,就递给他几张食堂的餐券,又把从家中带来的腌菜坛子打开,分一些腌豆角、霉干菜给他。

  散学典礼上,刘秀要与严子陵要分别,他摸了一下严子陵的大肚子,动情地说:“出息了,我就来找你啊!”

  刘秀后来骑着一头耕牛参了军,跟他哥闹起了革命,居然坐了天底下第一把交椅。

  刘秀发了寻人启事满天下找严子陵。

  有人报告在山东沂河发现一个怪人,和寻人启事中的画像有点像,别人钓鱼都是披着蓑衣,此人钓鱼却是超豪华的阵容,穿羊皮大衣。

  刘秀一听,还真是严子陵,穿羊皮衣并不表示他是大款,上学那会他就有风湿病,怕冷怕风,羊皮衣御寒,白天可以穿,晚上可以盖。

  刘秀就派使者开专车前往山东,招严子陵来上班。

  使者一直跑了三趟,严子陵才肯来。刘秀让他住国宾馆,安排御用厨师给他做饭。

  有一个老官僚叫侯霸,想和严子陵套近乎,派了秘书去看严子陵,严子陵问:“侯霸有点二百五啊,不知现在怎样?”秘书强颜欢笑:“现在做了司徒,不二百五了!”说完拿出侯霸的信,信上写着:我听说老兄到了,恨不得插翅来见,但公务繁忙,白天我不能来,以免影响不好,天黑以后亲自来看你。

  严子陵说:“这不是二百五是什么,天子三次请我,我都不想见,我还会见他!”秘书对严子陵说:“你不想见也行,得写封信让我带回去。”严子陵说:“这可不行,我有风湿,手不能抓笔,我说你写!”由他口授,秘书写下:“侯霸先生,做了司徒,很好;为君主卖力,很好;拍马溜须精通,很好。”严子陵念完了,秘书说:“字数太少了,再添点吧!”严子陵发了火:“这又不是卖小菜,你说添一点就添一点!”

  秘书把信的内容向侯霸一报告,侯霸气坏了,信也不拆开,直接交给刘秀,想让刘秀评个理,哪知刘秀说:“这个家伙还是那样狂,我喜欢!”

  刘秀马上去看严子陵,摸着严子陵的肚子说:“肚子里装这么多东西,不开发利用可惜了啊!”严子陵说:“当官不好玩啊,再说这事,我走了!”

  两个就扯在长安读书时的糗事,气氛融洽得很,刘秀决定不走了,晚上和他一起睡。

  睡觉的时候,刘秀又去摸严子陵的肚子,而严子陵呢,把天子的肚子当沙发,一双臭脚搁上面,呼噜打得震天响。

  严子陵死活不愿当官,坚决要回富春山去种地、钓鱼,刘秀只好放他走。

  严子陵活到八十岁后老死富春山,今天当地人借他的名气大打旅游牌,那里有个严子陵钓台,好多游人都跑去看,嘻嘻哈哈吵吵闹闹,喜爱自由喜爱清静的严子陵,在地下怕是生气地噘着个嘴吧。


作者:610885998 (2007/10/18 23:26:59)   回复此贴
  回复:历史上第一位侯氏宰相--侯霸 第 7 楼

侯霸为尚书令
  侯霸字君房,河南密(今河南密县东南)人。西汉成帝时(前32—前7),任太子舍人。矜严有威容 ,家财千金,不事产业,潜心好学业,曾跟从九江太守房元研习《谷梁春秋》。新莽初年,为人举荐,历任随宰、淮平大尹,为政清明,执法刺奸。新莽败亡后,天下大乱,侯霸保境自守,使临淮全郡得免战乱之苦。淮阳王更始元年(23),更始帝刘玄派使者征召侯霸入京,百姓相携号哭,要求侯霸继续留任;使者怕引起动乱,将此事如实禀报。更始败亡后,道路不通,征召事因此作罢。建武四年(28),光武帝刘秀拜侯霸为尚书令。当时典章制度紊乱,侯霸因熟悉旧制,故收录遗文,条奏前世法度有益于当世者,光武帝一一采纳实行。建武五年代替伏湛为大司徒,封关内侯。建武十三年死。刘秀深为伤悼,追封其为则乡哀侯。

作者:610885998 (2007/10/18 23:28:48)   回复此贴
  回复:历史上第一位侯氏宰相--侯霸 第 8 楼

【解说】东汉初大臣侯霸,字君房。河南密县人。其父之从祖晜弟侯渊,在汉元帝刘奭时任高官,曰大常侍。汉成帝刘骜时,拜霸为太子舍人。霸仪表庄重威严,家资丰厚,不治其业。然苦心孤诣,好学不倦。曾为九江太守房元授课,研究《榖梁春秋》。新朝王莽之时,王威司命陈崇上奏霸之懿德善行,遂迁为随县令。其县界广阔辽远,临近河流湖泊,县内贼寇多为亡命之徒。霸一上任,当即据案诛杀桀骜不驯之豪强,分道缉捕盗贼,于是县中太平无事。霸复被擢为执掌法律之官,以揭发作奸犯科之朝臣,检举与监察位尊势大之权贵,而无所忌惮。后拜为淮平大尹,为政之道,颇有法度,能名远播。王莽末期,天下大乱,霸能保卫固守,独全一郡。更始元年时,刘玄遣谒者侯盛﹑荆州刺史费遂,赍玺书召霸,百姓闻讯,扶老携幼,当道嚎哭,遮拦使者之车,或有中道而卧,皆曰:“求君复留任一年。”百姓相诫,哺乳之妇无再喂子,均以为霸既离任,小儿亦难养活矣。使者忧霸离任,淮平郡必乱,竟不敢授之玺书,乃以所见所闻,具实上报朝廷。恰逢更始帝刘玄兵败,道路不得通行。后汉光武帝刘秀遣使召霸于寿春,拜为尚书令。其时朝廷无故典,又少旧臣,霸熟知旧制,收录遗文,列奏前朝法令制度,有益于政事者,准予施行。每春依月令布德行庆,施惠下人,悉为霸所制。大司徒伏湛遭免职,霸代为大司徒,封关内侯。在位时明察秋毫,奉公守法,秉正不阿。

作者:610885998 (2007/10/18 23:32:12)   回复此贴
  回复:历史上第一位侯氏宰相--侯霸 第 9 楼

攀辕卧辙

  《白孔六帖》卷七十七:“东汉侯霸字君房,为临淮太守,被征,百姓攀辕卧辙,愿留期年。”
  释译;东汉侯霸字君房,当临淮太守时,深得民心。他要被征召调走时,百姓有的拉住他乘坐的车辕,有的卧在车轮前,不让他走,希望他再留一年。
  后用以谓恳切挽留长官。


作者:610885998 (2007/10/18 23:34:25)   回复此贴
  回复:历史上第一位侯氏宰相--侯霸 第 10 楼

大河网讯

    近翻古籍,深感“攀辕卧辙”和“都门飘瓦”两则典故发人深省,很受教益。

  “攀辕卧辙”的主人翁名叫侯霸,东汉人。他当时担任临淮太守,为人清正廉洁,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得民心。他离任时,百姓们扶老携幼,有的拦住车子,有的卧在当路上,不让离去,要求他继续留任。

  “都门飘瓦”的主人翁名叫路岩,唐朝人。他在担任宰相期间,贪赃枉法,为百姓所痛恨。后来他离开相位,易地赴任时,沿街百姓向他投瓦泄愤。

  对两则史料的真实性,笔者无法考证,但从两则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侯霸受到百姓的尊敬,是因为他清正廉洁;路岩受到百姓的唾弃,是因为他贪赃枉法。“自古江山多壮丽,至今父老说英雄”,此之谓也。

  其实,并非古人喜欢清官,反对贪官。难道今人有什么不同吗?君不见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他们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怀念;而王宝森、成克杰、胡长清……,他们只顾自己搜刮享乐,不顾人民死活,最终还不是受到了人民的白眼和齿冷。

  由此可见,“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为官者的口碑是好是差,政绩是优是劣,都会有个说法。有句歌词唱得好:“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从这杆秤上,可以识民心之向背,判官品之高下,检政绩之盈虚。为官一任是有所建树还是碌碌无为,是造福一方还是祸害一方,不论自己在位时如何标榜,也不管哪一级领导如何评定,离任后群众的口碑是最真实、最可靠的评判。

  所以说,离任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官员在任期间品行的好坏,政绩的优劣。为官者在任时“自我感觉良好”,不足为凭;在任时接踵而至的溢美之词,也不能算是定论。唯有为官者离任之后,干部群众对他的评价,才是最客观、最公正的打分。这正应了一句新民谣: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

  为此,笔者建议,为官者当以“离任”为镜,多想一想“攀辕卧辙”和“都门飘瓦”这两个典故,常来比较比较典故中主人翁受到的不同待遇,时刻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深刻体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真正含义,淡泊明志,志存高远,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把党员干部的铿锵誓言融化在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中,让“人民公仆”的血液流淌在百姓的血管里,以“靠前指挥”的姿态和“向我看齐”的理念,去展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应有的风采和魅力,最终达到“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的最高境界。(林伟)


作者:610885998 (2007/10/18 23:38:4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5 每页5条 当前2/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3,375.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