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公开信---致上谷堂侯氏 第 6 楼

台州侯氏祖地

    地在台州府治南七里,土名旗山。其发自望海峰,顿跌雄猛,起伏精俊,势如天马奔腾,又如群羊出栈。将至结穴,过峡翻身出脉,隐隐乃急中之缓,穴前似峻而不峻,左右二水交结,诸峰拱照,乃西兑行龙朝北作亥向,对面观之严如展旗。穴后一山乐托,前应双塔。 山挺然奇秀,乃侯氏始祖。自宋至今,人丁蕃盛,科第不替,出侯丕翰林检讨。侯臣登进士左布政。侯润进士通政司参议。侯济侯汾侯冲侯简侯聘侯向皆乡荐。侯缄进士左布政,侯溪进士知府。


作者:220.172.218.* (2007/9/6 23:09:14)   回复此贴
  回复:公开信---致上谷堂侯氏 第 7 楼

闽台侯氏始祖

  传于闽、台、粤、豫(部分)的侯氏族人,其始祖侯宗贵系南宋进士,历官太常寺正卿,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因蒙古入侵中原,改朝为元,继而南侵,南宋国都临安(杭州)陷落。宰相陈宜中先从城中逃出,遂与张世杰、陆秀夫、侯宗贵扶幼主赵眞、赵 入闽,在福州立赵眞为帝,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因元兵继续南侵入闽,又从福州辗转泉州、厦门、漳州,安置赵氏部分皇族于赵家堡,并于公元一二七五年底避之广东。   据传在抗元斗争中,侯宗贵护幼主路过南安十八都侯安乡,发现该乡地形险要,三面环山,古树参天,易守难攻,侯宗贵即令部队安营扎寨,修筑工事,与元兵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如今的御史寨,位于侯安之东,是当年侯宗贵护幼主安营的指挥工事,而南北大寨、牛港寨,都是当年战斗的堡垒,真乃山山相连,寨寨呼应,后人称"万米长城"。

  由于当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率主力军进攻江西,元年,收复宁都,军威大振;但在福建的宋军,节节败退,直退到广东。一二七八年,赵眞死于冈州,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侯宗贵又立赵 为帝,登陟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海中)。一二七五年三月,元军对崖山宋军发动进攻,南宋水军大败,陆秀夫抱赵 投海而死;张世杰突围后遇风浪船沉亦死,只有侯宗贵突围,旋住泉州西街万厚铺古榕境旧馆驿,后卜居战斗过的侯安乡 自侯宗贵开基侯安乡至今七百一十余载,从这个小山村徙居菲、新、马、泰及河南、浙江、广东、江西、福建、台湾各地侯氏的后裔,计传数十万人丁。而侯氏后裔世代相传皆不认元朝,凡侯氏家谱、神主、墓碑,从不出现"元"字,据说这是侯宗贵的遗嘱。


作者:220.172.218.* (2007/9/6 23:16:03)   回复此贴
  回复:公开信---致上谷堂侯氏 第 8 楼

侯氏发源    

         根据考证,侯氏发源于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后裔所传的晋国。历来有关的古籍都纪载得清清楚楚。 譬如,《姓纂》指出:“晋候缗之后适他国,以侯为氏,郑有侯宜多,侯多羽,鲁有侯叔下,侯妃,齐有侯朝,魏有侯嬴”;《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姬姓”。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对侯氏的来龙去脉,获得两点认识。第一,他们是甫一出现便遍布于北方各地的,而且这个家族的人材辈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声誉卓著;第二,他们是直接传自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后裔,因为3000年前始建的晋国,是传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于晋国的公族,当然也是名正言顺最为光彩的正统黄帝子孙了。 不过,过去的众多姓氏学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历史,推溯得更为久远。像《姓氏考略》一书就指出:“一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以为氏。”

  姒姓,是古时候的几个基本姓氏之一,代表源自夏禹的庞大家族。根据史载,夏禹是上古颛顼帝高阳氏之孙,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则侯氏不管是出于夏代,或始见于周代,其为正统的黄帝子孙,却是毫无疑问的。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那侯姓的来源真是非常久远了。

  发源于山西的侯氏,虽然很快便遍布北方各地,但是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却在现在的河北中西部一带,繁衍得最为旺盛,也表现得最为优异。因此,长久以来的侯姓人家都世代沿袭着“上谷”的堂号,因为现在河北的中部和西部之地,汉朝时正是上谷郡的所在地呢。

  有汉一代,上谷侯氏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的。楚、汉相争时的侯公,汉成帝时的侯芮,王莽篡汉时的侯刚,以及东汉初年的侯霸,可以说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魏、晋以迄于南北朝这段时期,对于侯氏家族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他们有许多新的生力军加入,使整个家族自此庞大不少;另一方面,他们出了好几位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使侯氏的名气越来越是响亮。


  侯氏是中国北部最主要的姓氏,它最初发源于中国河北省.后来由于来自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满族"的融合.使中国侯姓具有汉族侯姓成员和满族侯姓成员.而从五胡乱华以来,侯氏就开始陆续往中国南部移居.不过直到现在,中国北部的侯氏仍然比中国南部的人数多.(注解:在今天,北京仍然有一个地名命名为"侯家庄")

  汉族侯氏:
  侯姓的得姓始祖晋侯缗,跟齐桓公是差不多同一时代的人,曾经主政晋国二十八年﹔可是,后来却被曲沃武公所灭,他的子孙随即纷纷逃到别的地方避祸。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一部份子孙开始以侯为氏,而诞生了这个古老的姓氏。 以侯为氏的晋国后裔,虽然流落他方,但是他们的踪迹,应该不会离开故国太远,经过了一段时期,他们很可能就在上谷地区繁荣茁壮,因此,便顺理成章地以「上谷」二字为他们的家族共同标帜了。
  侯氏的早就繁荣于上各地区,战国末期魏国著名隐士侯嬴的事迹,便是最具体的证明﹔因为,当时的上谷,就在魏国的范畴内。


作者:220.172.218.* (2007/9/6 23:17:11)   回复此贴
  回复:公开信---致上谷堂侯氏 第 9 楼

满族侯氏:
  满族采用侯氏为姓氏开始于西汉汉武帝时代,兹依据史书对满族来源、迁徒及演变加以考证,知满族来源有二:一为东胡系,一为肃慎系,现分述如下:
  东胡系为满族侯氏的主要成员.
 「东胡」系东边胡人之意,系对东北诸族之通称,史记谓:「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之东,故名东胡」,其居地在今之河北、辽宁一带,另有一族称为「山戎」。兹对乌桓、鲜卑再稍加说明。汉初,东胡为匈奴所破,余众保有乌桓山,故称乌桓、居今日河北北部之地。当汉武帝击破匈奴后,徙乌桓于上谷(今河北省中部)等地,而因为上谷乃汉族侯氏并且当时的满族没有姓氏.因此有些满族采用"侯姓"为其姓氏(此种做法和五胡乱华的匈奴人刘聪采用"汉姓刘"来表示自己的姓氏一样)

  结论:
  史实斑斑,天下侯姓中国人的根源所在,的确就在现今河北省中、西部的上谷地区。
  「 上谷」侯氏,早期是活动于我国北方,不过,他们很可能在五胡乱华时,便已经跟着人群发展到了南方的福建地区,不过以当时的比例来看,我国北方的侯姓仍然多于南方.
  唐文宗的大和年间,有一位闽县人侯固,在进士及第后当到坊灵武节度使同平章事的高官,可见当时福建不但已经有了侯氏的某业,而且名气还不小。
  福建的「上各」侯民,大多是从河南地区拆迁过去的,这一点,有一项咸丰年间「侯氏九甲四房分派古池内后坑族谱序」 的记载可以

  参考:
  「我始祖宗贵公,自河南光州固始来闽,驻廨于泉州城街万厚铺,后卜居南安县十八都,地以姓名,因名侯安乡。嗣是子孙的繁,开九甲一族焉。数传而支分派别……四世三房复分一支于旧馆驿,即宗贵公旧公馆也。然考闽志所载,家乘所记其为光州固始者,皆宗贵公后无疑也。……迨乙邹之初秋,余适渡台谈及修谱一事,乃有下双溪庄铺美子孙国富、国谨、国统、文守、文勒等,有心显祖欲捐资重修对面祖宇。」
  台湾的「上谷」侯氏,便绝大多数是那位侯宗贵的裔孙。根据他们族谱的记载,侯宗贵共有九个儿子,其中的五个,后来返回河南原籍,另外的四位,即长子侯华资,次子侯华岳,三子侯华美,四子侯华和,则跟看他在南安十八都的侯安乡定居下来。其后,这四房的子孙,都有渡海移居到台湾的,目前,嘉义的下双溪,以及二重港、三寮湾、潭底、土库圳、头厝等地聚族而居的侯氏,便全是他们的苗裔。 来自南安的「九甲」侯氏,迄今仍袭用着他们从「唐山」老家带过来的宗行昭穆,所以很容易辨认。其昭穆为:

  名行:
  昭(二世)伯久武,尔君延志,成信礼光,振耀奕世,数达万邦,丕乃高第,字行:肇(六世)仰懋玉,启士锡国,文章有意,可以立名,大业维新。

  此外,分支自九甲的另外两派侯氏,则以下列不同的昭穆示别:
     杨厝正矩公派:振(十七世)起家声,祖基恢宏。
     深安海派:天昌国仕启,子孙贤继志,奕世起簪缨。

  据说,侯宗贵的苗裔,散布极广,除了泉州、安溪等地外,河南、广东、温州、福清、永福、建宁等地都有,因此侯氏目前虽然在台湾的众多姓氏中列第五十八,但是他们同枝同叶的兄弟,实际上处处皆是,在声势上绝不孤单。


作者:220.172.218.* (2007/9/6 23:17:46)   回复此贴
  回复:公开信---致上谷堂侯氏 第 10 楼

郡望:

1 上谷郡:战国燕时开始置郡,秦朝的时候治所在怀来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2 丹徒县:秦置丹徒县,既今江苏省丹徒县。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3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此支侯氏为北魏时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堂号:
1 却币堂和救赵堂:这两个堂号有一个同一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 ,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蜺龙节度1;松鹤仙郎2
  注释:1唐代节度使侯弘实的事典。 2唐代道士道华的事典。侯道华,芮城人。初在道净院任供给使。好子史,手不释卷。一日入市醉归。悉斫其院前松枝曰:"勿碍我上升处也。"后七日,松上有云鹤笙歌。道华飞坐松顶,挥手谢去。

*功臣着美凌烟阁3;学士流芳含象亭4。

   注释:3唐代吏部尚书侯君集,三水人。从太宗征伐有功,像列凌烟阁。 4唐代学士侯行果的事典。  

*方域雅号公子5;侯景自称帝王6。

   注释:5明末清初才子侯方域,学朝宗,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四公子"。 6南朝梁大将侯景,羯人。代梁自立汉朝称帝王,不久被杀。  

“猴”本来就是“候”也同“侯”
  “候”的原义为“伺望,观察”,是猴性机灵聪明的一种表现。古人说,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也就是说,猿猴生性聪明警觉,善于识别猎手的诱饵,发现

食物并不轻易去取,观望探察甚久,感到确实没有埋伏方才行动。

  “侯”,是对美猴的称赞,引申为一种美。《诗经》上有“洵直且侯”一句,《韩诗》解释说“侯,美也。”转引为古代贵族爵位的第二等,所谓“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又泛指封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诸侯。秦汉时代,封侯拜将。于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但是唐代诗人李白写道:“生不愿万户侯”,表明观念有所变化

  “侯”姓,相传出自黄帝时的史官仓颉,本为侯冈氏,后简称侯姓。史载,春秋时晋国有侯氏战国时魏国有著名的隐士侯赢,曾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汉代有大司徒侯霸。唐代有宰相侯君集明末清初有才子侯方域。现代有著名的相声大师侯宝林。



作者:220.172.218.* (2007/9/6 23:18:2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3 每页5条 当前2/5页 [1] [2] [3] [4] [5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234.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