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侯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侯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白锦春秋--侯尚培编撰 第 21 楼

王廷珍团长传

    团长王姓,讳廷珍,内庄新街人,生于光绪年间,卒于民国初期。王公绍宗长孙,庆昌先生长子,廷权胞兄。
    公年少英俊,孔武有力,勤奋向学,早年毕业于黔西男子高等小学堂,继赴贵阳就读贵州讲武学校(堂)。
    公身材魁伟,喜欢猛马。一次假日回到家乡,时家中养有一匹猛马,寨中无人敢于驾驭,遂闲养于家。公看到后,心甚喜之,于是牵马到门口,飞身跃上马背,加鞭猛马,马飞奔于新街至施家寨的石板路上,不填马失前蹄,公掉路边田中,烈马脱疆扬长而去,公一身泥水,正气愤不平之际,路人见状放声大笑,公不顾身上泥泞抓住笑他的人撕打,路人知是王家后生,未还手怏怏而去。
    公在贵阳求学,所学有成,善书法,其写屏悬挂在堂屋中,与绍基公书法不相上下,深为乡人称许。公一生笃信忠义,祟拜汉时忠义之士关公关云长,并在家中神龛右侧书“关圣帝君位”,下著信士王廷珍祀。
    公自幼有理想,笃志向学。只身到贵阳就读。时正值军阀割据,在讲武学堂就读时期正值兴义系军阀兴盛时期,他们为了培植人材,问鼎中原,由从日本武官学校留学归来的何应钦任校长,王文华任董事长,师资雄厚,教学有方。
    公毕业后,投身到袁祖铭部下,先后任排、连、营长。袁祖铭“援川”,荣升团长。在战斗中,公屡建奇勋。在一次背水之战中被困,援军未至,战争失利。公忠于军人职守,在四川白沙战斗中以身殉职。其英雄、勇猛豪气可歌可颂。
    后公部队来信称:部队为廷珍团长修墓树碑,其鞍马物由部队代管,可派亲人索取。其父庆昌公闻恶讯,悲痛欲绝。深叹家门不幸,其人命短,卒年二十余岁。呜呼,醉卧沙场,饮恨终生,古人争战几人回。
    传曰:武将怕忌讳,珍在沙中(四川中白沙)怎能寻找,异乎,雄才命短,天理难容,人理何依。生为贵军将领,死在异域他乡,能不悲哉!

赵笃卿先生传

    先生讳忠贞,号笃卿,黔西州黔兴里一甲木渣黑寨檬梓树人,生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卒于1952年,享年73岁。
    先生先祖赵师宗,明建文帝时南京节度使,夺门之变,护从建文帝逃避西南,展转入黔,定居水西木渣黑,开恳地方,至先生已十多代焉。
    先生年少丧父,在母亲的教悔下,发奋苦读,遍览群书,光绪末年考入州学,为晚清邑生。清末废科举,又转学岐黄之术,遂精通医术,为乡民医好许多顽疾,被人称道。
    先生博学多才,计谋过人,很获时誉,在民国初期,被县府举荐,任地方团总等职。在职任期间,重视农业生产,治理朝田坎至木渣黑的大沟,修建水碾,组织村民修建小沟至周边村寨的石街路,培植果园,从外地引进优良果树到本地栽培。
    先生为加强民族团结,曾在沙窝(现金碧镇)组织苗族同胞跳坡,几条路口摆下龙坛,免费舀酒给苗族同胞喝,为庆祝这一重大活动,先生在二年后给三子安明生的男丁取名为苗子。
    时本地居住赵、刘两大家族,因种种原因,为赵家坟山与木渣黑刘家水火不相容,多次发生族人械斗,最后发展到两大姓到平远州对薄公堂,以赵氏胜诉而告终结,后两姓人和好如初,皆先生之力也。
民国四年,划拨插花地,先生积极向政府主张,将黔西县松林划归大方管辖,将织金县的木渣黑划归黔西县管辖,得到了官府当局的采纳,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创举。
    白坭田农文小学创办时,先生也积极赞助,并把学校门口的一块田捐赠学校作操场。锦星筹建官办小学时,也积极参与。
    先生乐善好施,支助英俊向外求学。时白坭田丁扬斌先生到贵阳、北京等地求学,苦于经费,先生在侯仲章先生的倡议下,同侯、刘、马、赵、曾、丁等大户积极捐助,最终使扬斌完成学业,功成名就。扬斌回乡后,又与之进行文化交流,写下不少篇章,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先生没有看清历史的潮流,不听扬斌先生的劝说,将家产变卖捐给政府投身共产主义革命事业。
    先生一生从文,写下诗文多卷,由于家庭的日渐衰落和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影响,先生所作诗文以及所藏书籍全部葬身火海,唯有先生手书的“赵笃卿”三个字手迹留给后人观赏。先生娶岳氏、蔡氏,生七子,三子安明曾任沙窝仓库主任和锦星乡乡长,末子安书任林泉乡乡长及纳雍县文教科副科长,纳中创办人。


作者:222.87.69.* (2007/10/4 1:26:15)   回复此贴
  回复:白锦春秋--侯尚培编撰 第 22 楼

富绅王明五传

    王公讳廷权,字明五,生于一九零五年,卒于一九五五年,内庄新街人。幼年丧母,仅读几年私塾,初识文化,后失学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辛勤劳作,便炼就成身伟体健的庄稼能手。壮年与姻亲蔡家桅子蔡绍武相约投军,时贵州军阀二十五军师长廖怀忠是蔡家女婿,两人遂投奔廖部,蔡绍武有文化任军需,公任廖部手枪排排长,实际上是廖的警卫员。在一次战斗胜利中,师部负责搜索工作,获两驼马驮的大洋,公弃马和大部银元,靠身体绑扎约五百银元,离队回家。路上扮着商人,雇两个挑脚,里装银元,面装货物,如数运回家里。交部分银元给父丰德公,所乘部分做彩礼,娶沙窝铧口寨富户刘氏女,成亲后,银元花完。随后承包沙窝区街上税收两年,逢场天带四五人赶场,其中两人为带枪民兵,以防街上市霸和路上土匪。
    后继承祖上部分产业改做庄稼,由十几亩扩种到四五十亩大庄稼,常年喂牛马、养猪,雇有二个长年男工,一个女工,家景渐好,同时开办酌房,酒槽用池子泡着喂猪,公又在附近购卖架子猪(瘦猪)催成肥猪后达数十头时,雇人赶到贵阳销售,估计赶猪人将到贵阳,公便骑自养自训的马赶到贵阳经手销售,并连鞍马一起卖了。回来又买猪喂,买幼马训养,如是者几次,经济渐丰。随着又开榨房,在附近收桐籽、菜籽榨油,榨出桐油、菜油运 往黔西“永合”号,酒师及榨油师均用钱雇请。又兼种烤烟(时称美烟),其子光书在黔西读书,卖油、卖烟由其经手。时明五公还想办铁厂,铸铧口、炉桥,由于银根不稳,法币贬值未办成。公开办项目繁多,常雇月工、天工。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拼搏,家庭资产猛增,地租和自种地收入达200石,自办企业周转金有余,常支助亲朋好友,成为内庄田坝巨富。
    一九四零年同王绍基先生创办“中育小学”,经费全部由其投入,任学校董事长,教师三人,学生100多人,在周家坟山前平有操场,课程有语文、算学、图画、音乐、体操,还办过两年的祭孔会,后因 王绍基先生仙逝,缺师资,学校停办。
    公平生对穷苦人具有同情心,凡缺衣少食,长短借贷,借多借少,时常帮助。一般有借有还,但遇上天灾人祸,年景旱涝减少,无力偿还者,视其具体情况,或减或免,常年均有减免户。特别对佃户、缺“烤火粮”(冬季缺粮)或“下脚粮”(栽种时缺种子或口粮)主动借给。秋后还粮,视其年景,丰年有少量利息,荒年连本都还不上者,常年均有,当然不是普遍。公的佃户没有一家要“顶金”(保证金和押金),一佃就是几年或十几年,从未突然抽田土另租。公深知农户没有田地种就意味着逃荒、乞计度日,以及公视为无人道的作法。特别是对佃户或贫困人家,到拉兵季节都通知农民子弟回避,中有潘吉臣(水族)被拉兵,因其只有母子俩,公带人于路直问保丁:“潘家独子,你们拉去当兵,他妈怎么过,不饿死吗?”,就这样强行把潘放了。至此为穷人的事,得罪当局,吃官司,坐了监狱、被罚款。公不结交官场,不迎逢上司,吃官司是经常的事。
    解放后,政府发动穷人斗地主、分田地、枪支交公,当年粮食大部当公粮交纳。公的头上没有退押金的事,更无估吃霸赊的事发生。政府在发动群众斗地主时,佃户中几人还暗中报信,如潘吉臣就哭诉:“叔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为啥还斗你呢?”镇反期间没有专门对公开个斗争会,听说是没有“苦组”(诉苦、斗争者)发言,但陪斗是有的。
    公临解放时娶一小老婆,正值镇反期间小老婆难产身亡,公被告逮捕,判刑二十年,送到普安县镄子窑铅矿厂建厂,因工伤亡,子光书运回遗体,葬于内庄新街王家大坡。后子光书维修坟墓,彻石干,镶钦诗碑于此,其中撰联曰:
    文峰笔架三支剑;骏马金鞍万里驮。

漆伯章先生传

    先生讳伯章,号晓峰,清末民初松林寨燕子岩人氏,先世世代务农,家仅中资。
    公年少英敏,尤喜读书,家庭无力供其上学,仅在劳作之余向族中识字者请教识字,学习刻苦,不管是放牛或是割草,都带着书本,闲坐时刻苦读书,遂渐识文化,十余年后,又向乡中名孺拨贡陈筱先生学诗习文,学有所成,佳名选布,松林士绅闻之,延请设帐教学,由于常把自己自学经历讲给学生们听,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文化,为此成才者多人,如侯伯庄、侯伯琼等都成为名士。
    公课读之余,写诗作文,佳作多多,曾步陈筱溪韵写作二首,录之于后:
    步陈筱溪夫子原韵《松林形式》
    胜地毓材治粤西,松林自古有名题;
    扬清远水三方绕,排翠层峦四面齐;
    远去苍龙鳞错落,归来素鹤翼高低;
    一从刺史投簪后,屡世韬光任隐栖。
    步陈夫子原韵《松林人材》
    休官林下古人风,散花松间逸兴浓;
    品情清幽人似鹤,胸襟豪迈气如虹;
    辋川看去图相近,彭泽归来迹颇同;
    八咏流传饶雅致,更存青简颂丰功。
    时乡中儒者拨贡陈筱溪先生病逝,公为之发起诗文收集,今已不传。公在教学之余,把平时所作诗词归为一卷,名曰《晓峰吟草》传世,诗集180余首,格律稳健,才气奔放,与松林侯伯庄同为才子,时人称为“松林二子”。



作者:222.87.69.* (2007/10/4 1:26:52)   回复此贴
  回复:白锦春秋--侯尚培编撰 第 23 楼

第三节 共和国人物传

乡贤丁扬斌先生传

    公讳光训,号扬斌,以号行。生于1892年,卒于1965年,黔西县白坭田人。
    公少年聪颖,从四岁开始从父读书,因聪慧敏捷,记忆超人,又从师张孝敬等,五岁能对对,十一岁能作诗,成为方园百里有名的“小才子”。
    公幼年失父,家贫无力向外求学,十六岁时被乡贤贵州省议员、同盟会员侯仲章聘为家庭教员,由是扬斌与仲章共同研讨,写诗作文,仲章又为之提供大量图书,两人遂成为知交朋友。时凹水拨贡应白坭田侯府之聘在侯府教学,扬斌遂向陈先生求教,日教学童,晚向先生求教,诗文大进。在陈侯两先生鼓励和支持下,扬斌遂决心向省城求学。
    在侯仲章和众乡亲的帮助下,民国初年,扬斌在贵阳读模范中学,经侯仲章介绍,加入了同盟会。1919年“五四”运动,他作为唯一贵州代表到北京参加“五四”运动。
    公在贵阳模范中学读书,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又因仲章在省府之关系,贵州省政府资助他到北京读书,就读于北京法政大学、干部大学,后又转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冯玉祥部,先后任炮兵团长、少将旅长、边防司令、陈西省政府秘书长,曾到苏联考察,曾代表第二集团军到南京同蒋介石谈判,蒋冯合作后,先后任南京中央财经委员,西南编遣员,并任教于蒙藏学校(又称边政学院),中央政治学校等。
    扬斌在三十年代初期,曾专心著述,编写教材。他精选历代诸子百家经典辑成《学术文》,信、令、檄、榜名著辑成《应用文》,古代诗词歌赋辑成《美术文》,作为国文教学的教材。他的这份油印教材一直到他回乡后的教学中仍然使用。他著的《四万万建国方略》触怒了国民党当局。将介石认为丁扬斌奢谈国政,“建国方略一类的书,只有孙中山先生才有资格写”,方略被查封。又因扬斌在教学中有反蒋言论而被捕监禁四十天。
    抗日战争开始,南京失守。扬斌同妻小回到贵州,在贵阳花溪女中任教。一九四一年回黔西任教于黔西中学。又联系乡中热心人士侯廷模、侯伯猷、侯秀美等续办农文小学。一九四四年在故居设私馆,直到解放时期。他的私馆的学生来自大定、织金、清镇。黔西各区乡前来求学的也不少。为几个县培养了数百名人才,为建立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九五六年,扬斌年过花甲,仍锐意振兴家乡教育。在自己的住宅创办“工农中学”。一时清镇、大定、织金、金沙学生云集。数百名学生集中在白泥这样一个角落里,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又兼五十年代初期学校多数为公办,民办中学还没有开先例,县政府派县教育科几次动员、劝阻,令其停办。
    建国后,扬斌先生任县人民政府委员,贵州文史馆馆员。扬斌为收集整理贵州文史,调查少数民族教育,勘查农田水利工程,向政府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一九六五年九月,扬斌先生逝世于白坭田住宅。黔西县政府派员治丧。学校师生、生前好友、乡邻乡亲频频哀掉。灵柩深葬于宅之北三十步。后人为之修墓立碑,上刻生前自拟的《墓志铭》:
    死本为休息,生原是苦头。
    家真天上住,误向地球游。
    臭骨由它朽,香风自此幽。
    凝成端正气,散解万方愁。
    扬斌一生爱好吟诗作对,写有大量日记。“日记”二十余册,“过去的我”一册遗留其孙丁厚煌手中。亲笔手抄诗集一册在孙德邻医生手中。


作者:222.87.69.* (2007/10/4 1:27:35)   回复此贴
  回复:白锦春秋--侯尚培编撰 第 24 楼

侯廷佩先生传

    公讳廷佩,号吉森,生于光绪二十一年,卒于一九七五年,享年八十岁,白坭田抬轿坡人。
    公少入私熟,求学大意。后经塾师拨贡生陈筱溪先生教悔,遂热心学习。后同侄侯伯猷、侯肇文等入贵阳南明中学学习,但公于学弗勤,与城中邦会相熟,并参加哥老会,任仁字堂大爷,名闻黔中。
公南明未毕业,就从军,任营副,后嫌军旅生活清苦,转回家乡,任普济乡、白碧乡打匪队长、乡长。
    民国叁拾叁年在家乡组织“同心会”,后把黔西、大方、织金等地帮会联络起来,在土地丫成立“牛角会”,会上砍香吃血酒为谋,公被推选为大元帅,具体领导会务。主要活动是反对国民党的苛捐杂税,拉兵派款等,深得农民欢迎,会员遍及三县。
    由于牛角会危及国民党利益,贵州清乡司令罗亦农带兵镇压,公被关押,后几百名牛角会员出资罚款,公才得出狱。
    公组织牛角会期间,接触四方奇异之士,遂学得兽医,且医术高,品德修养好,凡四方农民不管谁家牛猪马病了,来接公,公都欣然前往,深受民众爱戴。
    解放初期,公因地主成份被关押,当地干人数百人联名保取出狱。公后一直在乡赋闲,家产分散给干人。经常为四方乡人治疗牛马猪疾。公年六七十岁,给马治脚疾时,仍能一手抓马脚,一手针刺,足见公当年武功很好。据传,公壮年时带队打匪,三人能打匪徒数十人,为此匪人闻风丧胆,只要公一出手,匪徒散尽,曾到大方、织金等于帮助打击土匪,名声远布,很获时誉。
    一九七五年,公病逝于宅,享年八十岁,葬于院侧里许曾家塘子坎上吉穴。

侯肇俊先生传

    公讳肇俊,号明杰,生于民国十一年(壬戍)三月,卒于一九八零年四月,享年五十九岁。
    公年少聪颖,学习刻苦,先后就读育英小学,黔西中学、简师。由于公发奋进取,勤于学业,中学毕业后考取贵阳卫师(贵阳男师因战乱暂时迁到卫城),经过数年学习,于卫师毕业。
    公毕业后任黔西一小教师,因受羁束不自由,遂辞职回乡到农文小学任教,并任农文小学校长。时农文小学因开明办学,学生两百左右人,县中名士丁扬斌、张官禄、吕孟涛等先后在校中任教,因此而名扬四方。为了增加学生的兴会,公作了一首新校歌词给学生们唱,引发同学们刻苦学习。
歌词曰:
    农文小学,训育生童。地处白坭,文风畅茂。
    人杰地灵,贤哲辈出。勤奋攻读,振兴乡邦。
    前看仲章,今学扬斌。能文能武,名扬贵京。
    共同课读,共同前进。为吾将来,拼搏不息。
    公由于教育得体,训育着力,同学们形成了一股学习之风,为建国时造就人才作出了贡献。土地革命后,因家庭关系,未能参加工作。后由于建国急需知识分子,先后在白坭小学、西溪小学、瑶坪小学、官塘小学等地教书,但当局者因公成份关系,终被免职赋闲。一九八零年四月,公所遗历史问题正待解决之期,竟一病不起,嗑然病逝。所作诗文全部遗失,只有个别遗在民间。
    另记,吾一九七九年刚考上重新中学高中部时,临行,公谆谆教悔,写诗助行,记忆尤新。公说:“尔是近三十年来侯家第一个高中生,第一个凭知识水平考上的一位高才,希望你勤奋攻读,利用“三上”,“三余”功夫,加倍努力,勿忘我们家族人的希望也”。公作诗十首送吾,勉吾上进攻读时刻记之。
    十首诗之六现录于后,供大家参考。

    “三上诗”三首

    路   上
    路途行人去葱葱,汗流夹背扇扇风。
    浓荫树下休息好,勿忘翻书状行中。
    枕   上
    临入床垫思集中,温习半刻胜天功。
    翻转记熟一觉去,来年成绩逐渐丰。
    厕   上
    智土时间贵如油,厕上一刻不放松。
    识记一段凭途想,长攻治学记忆宏。

    “三余诗”三首

    冬者岁之余
    冬天休闲好时光,勿粘赌具把书唱。
    年年累集胸内藏,使用提笔展风光。
    夜者日之余
    夜静人深好时光,温习昼读好文章。
    日集月累勤补拙,勤读照样出贤郎。
    荫雨者晴之余
    荫雨绵绵不出耕,伏入书田苦力行。
    若效孙康映雪志,他日文章响燕京。


作者:222.87.69.* (2007/10/4 1:28:12)   回复此贴
  回复:白锦春秋--侯尚培编撰 第 25 楼

彝族诗人田文成先生传

    田公讳文成,彝族,一八八二年生于木渣黑上寨(今锦星乡)。一九五二年病卒,享年72岁。
    公少时家贫,力志为学,受业于凹水拨贡陈筱溪先生门下,因陈先生着力教悔,二十岁便设帐教学。从二十岁到七十岁的五十年间,先后在黔西、织金两县边区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地方,如木渣黑上寨、坝子寨、沙窝区沙井孔家寨、铁落、化冲河、石门坎、罗家寨、谢家寨、曾家寨、寄仲闫家寨、瓦房寨、老街、张家寨、织金县八寨、黑鸡垮龙场、官寨从事私塾教学。受教育者数百人,多数是少数民族子弟。学生中家境贫寒者,对其减免学费。为继承和发展边区的民族教育贡献了力量。其施教教材以《四书》、《幼学》和唐诗宋词为主。常为学生教“夜书”,改文章至深夜。诗中有:“每夜勤攻何敢懈,临期致误我生愁”之句。
    一九三六年,红军长征到木渣黑,田公文成积极组织游击队,任游击大队长。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穷人翻身的革命道理,参加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已随红军长征到大定,毕节县归化。红军领导考虑其年老体弱,步行困难,动员 返家。
    一九四八年,田文成年近古稀,念念不忘教育事业,仍在故里教学。一九五二年病卒,享年七十岁。
    田公文成一生著有诗词百余首,其中《四景诗》和解放前夕的《罚暴救民书》极有进步意义。

乡贤陈德斌先生传

    公讳德斌,邑之凹水人也,生于民国十六年(丁卯)十月二十日,卒于一九九三年八月廿六日,享年六十六岁。
    公年少聪颖,就读于凹水秀才陈德甫私塾,深得先生喜爱,先生所教的《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等书,能包本背诵,经先生推荐,转读新场私学,复转读于木渣黑育英小学,由于刻苦攻读,学业大进,并于民国三十四年考入黔西中学就读。
公入黔西中学,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学业猛进,由于学习刻苦,学绩优良,考入贵州大学教育系。刚读一年多时间,贵州解放前夕停学,建国后继续读到毕业。
    解放初期,国家知识分子太少,需要各阶层的知识分子参加祖国建设,因此分到县教育局工作,任办公室秘书。后因成份关系失职。转到扬斌私熟任教,时因停止私人办学,分散扬斌中学教学人员,公分到白坭小学任教。一九七二年凹水街上失火,公家一切财产均毁于火,故为了照顾家庭,调入凹水小学任教,一九七五年调林泉中学任教,先后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
    公从教三十多年,桃李满水西,并于一九八七年左右退休。
公乐于为家乡做实事。因此林泉区成立区志办时,公积极参加,撰写地方史志资料,搜集资料五六万字,部分资料选编入县志和县教育志,为乡邦和后人留下宝贵资料。
    公生平不贪富贵,为人正气,为乡邦和族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公遗作诗文数十篇于世,可惜未整理刊行。

乡贤黄兴维先生传

    公讳兴维,生于一九一七年,卒于一九九五年,白坭田人,享年七十八岁。
    公少年勤学苦读,先后读育英小学,黔西中学,四十年代考入贵州大学,刚读一年,家庭财力不济,遂转乡谋生,任教于白泥田农文小学。
    解放后先后到洪水、野坝、沙窝等地任教员,从七十年代初到白坭小学任教到退休。公从教三十多年,教学经验丰富,主要任课是语文、史地。公博学多才,中华五千年历史了然于心,各种小说戏曲随处可背几章。
    公从教多处,但从经过的几处学生情况一看,公说白坭人最好教,他说,白坭人有一种灵气,只要轻轻一点,同学们就心神领会。其他几处的同学经过反反复复四,五次讲,人们还是听不懂,所以教学时非常费力和操心。
    公博学多才,乡里掌故很多。如侯进士的故事,侯举人的故事,侯山长的故事,侯官大公的事故,大夫侯敦本的事故,公一讲起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如今的人们仍然记忆犹新。甚至白坭田出了多少进士、举人、秀才,他都了然于心。只要一闲下来,什么封神、三国、水浒、西游、红楼,他都讲得段段精彩,神采飞扬,有的连动作都比拟出来。
    公说白坭小学由民国时期育英小学到农文小学再到白坭小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如民国时期贵州省议员同盟会员侯仲章,民主人士丁扬斌都是从此走向省城、京都的。
    公说白坭有两人最聪明,一是官大公,名叫侯廷忠,十九岁考取大定府文武生第一名,受到考官陈先生嘉奖,并招为女婿,一时才子佳人结缘,府县传为一大美事传扬。另一个是侯肇源,人称胡二公,少年聪颖,十二岁就读黔中,凡所读之书能包本背诵,作的文章获得贵州省府奖励,全县为之高兴,后任职省党部科员、科长,瓮安县党部书记长等。公所说故事很多特记此段,以后再叙。


作者:222.87.69.* (2007/10/4 1:28:46)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09 每页5条 当前5/22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4)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侯氏论坛  执行时间:1,386.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侯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