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被思葉草执行提前操作(2007-08-12) 公 开 信 致上谷堂侯氏(世居月梅茶塘村道32号)众裔孙 侯氏众裔孙、兄弟姐妹们,你们好!
我侯氏自十四世祖旭华公於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3年)由梅县水南堡新陂角迁居城北东厢堡三坑村( 梅乡 村)茶岗下开基创业至今,已历三百零三载,繁衍生息计十一代人。我侯氏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历代 英才辈 出,为国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众裔孙遍及北京、上海、武汉、湖南、甘肃、浙江、广东等省市及 美国、加 拿大、毛里求斯和东南亚(南洋)等地区。为方便外出定居各地的众裔孙们追根溯源,寻宗问祖, 特搜集整理 旭华公系派《侯氏族谱》(世居月梅茶塘等处)。《侯氏族谱》在搜集过程中,承蒙众裔孙们大 力支持并提供 资料,但由於年代久远和众裔孙们居住分散,资料尚缺且不够全面,错误在所难免,望众裔孙 们及时指出民, 并提供资料,以便补正后刊印。同时,我们热烈欢迎外出和定居国外的众裔孙们回故里缅怀 先祖。谢谢! 顺祝 万事如意 合家幸福
《侯氏族谱》编辑工作室 2006年5月15日 联系地址: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月梅茶塘村道32号 邮码:514011 联系人:第廿二世:侯奎曾 侯烈曾 第廿三世:侯元盛 侯双胜
一、姓氏源流 侯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也是一個多源的姓氏。有記載的最古老的來源是出自上古時代的倉頡,即《漢上谷長史侯相碑》所載:“侯氏,出自倉頡之後。”倉頡,即蒼頡,《世本》、《說文解字》等書說他是黃帝的史官,是漢字的創始者,《周地記》說:“倉頡姓侯岡氏,名頡”,他的後代有一支住在馮翊的衙縣(治今陝西 白水縣東北北彭衙村),簡稱為侯氏。 《新唐書•宰相世系》云:“侯氏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孫因以爲氏。一云本出姬姓,晉侯緡爲曲沃武公所滅,子孫適于他國,以侯爲氏。”這裏第一條所說的“夏后氏”,爲古部落名,相傳禹是其首領。《史記•夏本紀》說:“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但是,夏后氏的後裔何時受封,“侯”的地理位置在哪裏?均不見記載。難怪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說:“或云‘夏后氏之裔封于侯’,無義。未聞有國號侯者也。”第二條是說侯氏出自姬姓,係以爵爲氏。《元和姓纂》、《通志》等書均主此說。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國是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建都于唐(今山西 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于曲沃(今山西 聞喜東北),造成分裂局面,至晉侯緡,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後來的晉武公)殺死,其子孫逃難到他國,以祖上原來的爵號“侯”爲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還有一支出自姬姓,即《金鄉長侯成碑》所云:“君諱成,字伯盛……周文王之後,封于鄭,鄭共仲賜氏曰侯。”這裏所說的“鄭共仲”,即春秋初期鄭莊公之弟共叔段之子。叔段因謀反爲鄭莊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 輝縣),故又稱共叔段。共叔段兵敗自殺後,鄭公賜他的兒子共仲姓侯,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氏還有一支出自少數民族姓氏所改,北魏孝文帝改革漢化,就有侯奴氏、渴侯氏、胡古口引氏、侯伏侯氏等鮮卑族姓氏改爲侯氏,還有侯莫陳氏,也有簡略爲侯氏的。 侯氏雖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一帶發展繁衍,如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大夫侯宣多、侯羽,魯國有侯叔夏、侯犯,齊國有侯朝,魏國有侯嬴。秦漢之際,中原一帶戰亂頻仍,侯氏部分人外遷至河北、甘肅的一些地方,如西漢 侯芭爲巨鹿(今河北 平鄉縣西南)人,東漢 侯瑾爲敦煌人。漢末,侯宣多的後裔徙上谷郡(郡治今河北 懷來東南),裔孫侯恕爲北地郡(治今寧夏 吳忠縣西南)太守,在北地 三水(今寧夏 同心縣東)安家。侯恕四世孫植,隨北魏孝武帝西遷,被賜姓侯伏侯氏,又賜姓賀屯氏,其後復姓,仕北周,任驃騎大將軍,封肥城縣開國公;其孫侯君集,爲唐太宗得力戰將,曾率兵平滅吐谷渾、高昌等國,任吏部尚書,封陳公,以功繪像凌烟閣。兩晋南北朝時期,侯氏有遷至今貴州、四川、廣東、遼寧等省者,如西晉 侯馥爲牂柯(今貴州 凱裏縣西北)人,南朝 陳 侯瑱爲西充(今屬四川)人,南朝 陳 侯安都爲始興 曲江(今屬廣東 韶關)人,又有東漢大司徒河南 密縣人侯霸的後裔于南朝時遷居丹楊(今安徽 當塗縣東北小丹楊)。唐代的《元和姓纂》列上谷、丹徒、三水、絳郡(治今山西 新絳)、河南(今河南 洛陽)爲侯氏郡望,侯氏還分布于今陝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時期,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廣東、廣西、北京、上海等省市都有侯氏的聚居點。從清初開始,福建、廣東 侯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此後,有的人又移居海外。 侯氏歷代輩出名人,至今遍布全國。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侯姓是第76大姓(據2006年國家公布的百家姓排行榜)。
二、宗族发展 梅州侯氏开基一世祖安国公,先闽宁化县人也,据侯氏第四修族谱所载:一世安国公,係师聖公八世孫,先居福建汀州宁化,系以進士授广东梅州教谕。见其风俗淳美,地僻人稀,遂留於城东攀柱坊(今梅城下市角杨桃墩、东山状元桥一带)居焉,公治春秋,登宋湻祐進士,见纪邑乘。值元兵侵攘,塋所俱阙,即祖妣塋所亦阙。讚曰:公本闽產,肇迹粤东。梅州敎授,化被春风。纲常身任,節義全忠。儒宗共仰,乡宦尊崇。征徭免役,史册铭功。佑啟我後,世代兴隆。清顺治甲午间,文宗錢讳朝鼎准公崇祀乡賢,按:邑读,公以春秋授邑,门人蔡蒙吉了其大義,年十二登宋童子科赐進士第,德祐二年易正大之变(指元兵攻馅梅州城,当时全城居民遭到屠杀),吉能以身任纲常,成忠臣之名者,公实教之也。又按邑乘谓,安国公,宋乡贡進士,邑人以蒙吉春秋受之安国忠義渊源。世称梅州文风之蔚起,实由安国公所倡。 安国公生德升公,德升公生世华公(元至正乡进士),世华公生居仁公和直学公,直学公生惟吉公,惟吉公生南波公,南波公生九子:长文爵公,裔孙居蓝塘、芹菜洋;次文勋公,裔孙居金盘围、西洋渡背;三文命公裔孙最多,居待诏坑湾下乡;四文教公、五文端公、六文瑞公、七文俊公、八文盛公、九文质公,后裔居地分散。文命公生琥公,琥公生振铨公,振铨公生列公,列公生继圣公,继圣公生子林公(讳一乾),子林公生宦公,宦公生鸿卿公,鸿卿公生乾生公(讳汝翰)。 现在梅州侯氏基本上都是南波公后裔,解放前曾在梅城建有南波公祠和侯家祠。今侯氏人数居梅州姓氏第26位,主要分布在湾下、三龙、梅塘(梅江公之后)、西门(由梅塘迁出)、十甲尾(由梅塘迁出)、蓝塘、芹菜洋、金盘围、古田、长沙圩、浒洲岭、荷树岗等地,在市外则有子林公与梅江公后裔迁居花县、陆丰等地,在港澳台地区的也不少,在海外则广布于泰国、缅甸、印尼、新家坡、美国等地,泰国、缅甸等地还有宗亲会、宗祠等组织。侯氏先辈曾有一首溯源之诗,凡姓侯能识此诗者皆为同宗子侄,不过今天已鲜为人知。诗曰: 安国迁居始粤东,德升遗下世华荣。 居仁直学传惟吉,六世南波万古隆。
[ 此贴被侯闻在2007-08-12 17:09重新编辑
傅斯年与《大公报》的关系,可以追溯他读中学的时候。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当年主持龙山书院时曾经资助过一位名叫侯延塽的学生。侯氏家境贫寒,勤奋好学。后来他考取进士,被授以刑部主事,便回乡省亲并拜望恩师,没想到旭安先生已经去世,于是侯延塽发誓要把老师的两个孩子培养成才。他看到傅斯年博闻强记,聪明过人,便想带这孩子到大城市去读书。侯与《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是好朋友,他路过天津,与英敛之等人谈起傅斯年的情况,并把傅的几篇作文拿了出来。英很欣赏傅的才华,劝他把这个孩子带到天津。于是侯延塽赶回山东聊城,在征得傅斯年祖父和母亲的同意后,便把傅带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