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家谱源流】闽台侯氏千年历史新考证

    中华侯氏网 2015年6月14日 古知口


    笔者为南安刘林刘侯氏子孙,最近接触了一些闽台侯氏历史资料,对现今闽台侯氏千年历史的一些提法产生不少疑惑和不解!经参考《福建刘氏族谱丛书(南安卷)》,民国十八年撰《刘林刘氏族谱》(全套38册),《芦川刘氏族志》,《侯垵侯氏族谱》,《南安侯氏族志》,《泉南芦川侯氏族谱(1~8卷)》,《南安码头刘林村侯氏族谱(手抄本)》,浙江苍南《上谷郡刘侯氏宗谱》,福建福清《上谷侯氏族谱》,民国十六年撰《南安浯洋格林乡侯氏族谱》,清《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以及侯荣华先生2011年1月12日发表的《闽台侯氏千年世次释疑》、《南安论大侯小侯》、《论侯宗贵扶幼主下江南》、《南安侯姓元宵之夜灭元兵》、《闽台侯民始祖侯宗贵》等文献,并向刘林刘氏、芦川刘氏、福州永泰侯氏老者等各方请教,对闽台侯氏千年历史提出如下新论证,以厘清族史源流,供族人与读者参考指正。

     一、闽台侯氏始祖考辩

    针对近代许多文章指出的“闽台侯氏始祖为侯宗贵公”这一提法,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以下几个历史事实供大家参考,以对闽台侯氏历史有清楚的辩识。

     (一)据史载,唐光君元年(公元885年),王审知与其兄王潮率众起事,领光州固始义兵五千余人入闽,创闽国,队伍中有“十八将随五千人军”的记载,其中有时任威武军观察判官的侯阼昌,入闽后被委任为节度判官,卜居泉州。侯阼昌应是目前有史记载的闽台第一位侯氏先祖。

     (二)另据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刘林侯氏族谱·序》载:“按旧载,唐刘文静公遗一印刻刘侯等字为记。文静公武德间人也,历任尚书被谗而死,子讳慎号中兴逃隐光州固始县,易侯姓。唐末入闽,后徙居武荣(今南安)诗山,族即以本姓(刘林)称,永不忘也。”以上5百年前的记载说明:闽台侯氏先祖自唐末起已在武荣(南安)繁延生息,比侯宗贵公入闽早了整整4百余年。

    (三)元朝时武荣(南安)十八都侯垵分十甲,一至八甲为刘林侯氏二郎公派下,第十甲为外姓陈氏族人,唯有第九甲是侯宗贵公派下。由此可见,在元朝时期刘林侯氏与宗贵公传下侯氏在侯垵已有明确的区分,且人口比例约为十比一。那么,由此可以推断,侯宗贵公于宋末元初护宋主南下入闽辗转至武荣(南安)十八都侯垵时,当地就已是“侯仓”(侯姓天下)。宗贵公在此隐居下来,没有随宋幼主赵昺继续南迁。后宋主赵昺于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在广东崖山战败投海而亡,南宋灭亡。

    根据以上三个史实可以断定:闽台侯氏先祖最迟于唐末起已在武荣(南安)繁衍生息;宗贵公于公元1279年前后入闽时,闽台侯氏先祖已在武荣(南安)繁衍生息400多年,并已成当地大族。宗贵公对于闽台侯氏而言,对于泉南侯垵十八都而言,充其量也只是同姓后来者。尽管宗贵公毫无疑问是闽台侯氏杰出人物中的佼佼者,但提至闽台侯氏始祖的位置与史实并不相符。

     二、闽台侯氏各支派源脉与历史渊源

    (一)刘林侯氏

    1.源流

     据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刘林侯氏族谱·序》载:刘林侯氏系出卯金苗裔,先祖文静公武德间人也,公起晋阳令历任尚书,被谗而死。子讳慎号中兴逃至光州固始县易侯姓隐居,其后人在唐禧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正月随王绪、王审知所领五千余固始义兵一同入闽,后徙居武荣(南安)诗山之丽乡,族人即以本姓(刘)和恩公姓(林)称之——刘林。至宋代,经究其谱牒失错殊多,无从而考,修谱主事三世玉峰公只好权从自己祖父永斋恒公为迁居刘林侯氏始祖。至此,刘林侯氏从宋朝永斋公以后世系昭然,谱牒完整。

    永斋恒公生二子,长暮景公,字时光号明吾,无传;次新德公生玉峰瑀公。玉峰公以明经应制,历官兴元府知府,生三子:仁、仪、伦。二子仪、三子伦随官卒殁,唯长子仁公随父回归故乡隐居;四世仁公生三子:一郎公无传;二郎公徙居侯垵,传芦川侯垵一脉;三郎公传刘林一脉。其后十五至十八世(明清二代)之间,刘林侯氏族人开始大批向外迁徙。目前已知的有徙居浙江苍南,福建宁德、福鼎、福清、漳州,广东汕头等地;更有迁徙至台湾、港澳地区以及南洋诸国的不计其数。

    据不完全统计,刘林刘侯族人现在总人口超过15万人,约5万人姓刘,10万人仍姓侯。

    2.变故

     ① 恢复刘姓

    由于族谱认定刘林侯氏是刘文静公一脉,祖先遗有文静公真容冠首画像,又遗刻有唐武德九年刘侯记印章,为何不恢复刘姓?为此,刘林侯氏族人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决定恢复刘姓,结束自唐以来1200多年的侯姓历史。但由于当年通讯交通不便, 仅留在故乡的族人复姓为刘,之前外迁的族人仍保留侯姓至今,从而形成一支有族谱记载以来“一千多年姓侯,八十多年姓刘”的独特族群,现今以刘侯双姓传世。

    ② 堂号更改

    刘林侯氏入闽一千二百多年堂号(灯号)均为“上谷”、“上谷郡”、“上谷传芳”,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恢复刘姓时将堂号同时更改为“彭城衍派”。而外迁的族人,包括浙江苍南,福建福鼎、福清,台湾和海外各地的族人至今则仍然沿用“上谷”堂号。

    3.宗祠与祖廟

    ① 格林大宗

    “格林大宗”创自清道光年间,位于南安十四都茭蔗山林园(今南安金淘镇格林村),南安南光中学新操场右角。据刘林族谱《重修格林祠堂》记载,格林大宗“崇奉刘林侯氏始祖永斋公濬哲公考妣及二公派敬祖先也”。

    格林宗祠建筑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只遗门口风水大池和二根门柱。据格林老者介绍:宗祠在他记事起,刘林“取婶”全家就住在宗祠里面。

    ② 刘林大祖廟

    据刘林老人口耳相传:刘林侯氏始祖永斋恒公,因赶鸭卖蛋来到刘林,看中刘林大祖这块地方好风水,于是就在此搭寮养鸭定居下来,住下来以后鸭母产的蛋皆双黄,从此逐步繁衍,遂成大族。

    刘林大祖地貌:在明万历壬辰(公元1592年),侯碧南公将后头小山包开为大草埔,穴号“田螺吐厣”;清光绪壬辰(公元1892年)侯光训公改号为“五星聚会”,地形成为:茂林、三进、田螺、狮形、仙洞五座小山包列于后,北坑环于前的风水宝地!

    大祖祠内崇奉文静公、永斋公、玉峰公真容像,供奉永斋公派下1~5世考妣及6~10世三郎公派下考妣神主位,大祖正厅立柱对联:

    派衍天潢不负卯金苗裔  支分上谷勿忘子月明禋

    ③ 侯垵侯氏宗祠

    侯垵侯氏宗祠又称古知口宗祠,乃土木建筑,原为二郎公祖厝。清乾隆己巳(公元1749年)在原有基础上改建,1983年在原地重建一次。祠内崇奉文静公、永斋公、玉峰公真容像,供奉刘林侯氏始祖永斋恒公派下1~5世考妣与6~10世二郎道斋公派下考妣神主位。

    ④ 石马宫祖廟

    石马宫位于南安十八都侯垵芦川溪畔(今南安罗东镇维新村),由刘林侯氏族人奉祀恩公林府大元帅和一尊孩儿佛。据刘林侯氏族人口口相传:皇帝下旨灭我刘氏一族,林元帅深知文静公的忠良及怜悯先祖年幼,遂以幼子将其调换,并藏先祖于战袍之内,后被发现,林元帅飞骑冲出重围,逃往荒山野岭,在深山遇一侯姓猎户,便说明因由,托孤侯家。林元帅乃引开追兵,最后无退路自绝于悬崖之下。石马宫崇奉的孩儿佛就是为纪念与先祖调换而献身的林家孩儿。此后,刘林侯氏先祖在侯门易刘姓为侯,在侯家抚养成人,但对于自身来历则代代铭记。刘林侯氏族从于南宋末至元代就在徙居地侯垵建有一座感恩庙—石马宫,以报答恩公林元帅的大恩大德,弘扬恩公舍己为人精神,铭记恩公德行以感召后代子孙。刘林侯氏族人每年农历六月十二日举行缅怀林元帅的祭奠活动,此日刘侯氏子孙无论在家或出外皆归乡至庙奉香祭拜。后来刘林侯氏子孙走南闯北,有的越洋谋生,将石马宫分炉带往东南亚各国以及台湾,供后代子孙继承信仰,福佑族人,如今的石马宫已成为凝聚世界各地刘林刘侯氏族人的精神和文化的殿堂。

    ⑤ 浙江苍南县仙堂刘侯宗祠

    据浙江仙堂刘侯氏宗谱之《原宗祠记》:宗祠在平邑三十七都云仙村仙堂(现浙江苍南县桥墩镇)祖宅基立柱,民国二年(1913年)建立,其后于1960年被洪水冲毁,1996年春重建落成。

    祠内正堂悬挂“陶唐苗裔”四字和刘文静公真容像,正厅立柱对联:

    根由文祖子慎公侯门易姓 系出闽南迁浙东平邑仙堂

    另据仙堂刘侯氏宗谱之《仙堂刘侯氏宗谱源流序》记载,此宗祠主要有二支脉宗亲:其一为三郎公七世孙之欽璵珂公(刘林侯氏西房九世祖惠祖公之孙,也即十世祖长星公之子),始徙居温州平邑仙堂(今苍南县桥墩镇),自永斋恒公始繁衍迄今已至二十九世,共约一千多人;另一支脉为芦川二郎公派下,由南安十八都苦头山至十九世東国公兄弟叔侄辈迁徙福宁府福鼎县二十都芦屯,现分布在福建福鼎市罗唇、龙安、太姥山秦屿和莲峰山资国寺约五六百人。

 

   (二)格林侯氏

    1.源流

    根据格林汰溪《格林侯氏谱序》记载:先本于晋侯缗,以爵为姓,前代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始入闽迁徙不一,族谱毁于元末兵隳,濬哲公元末遭乱由侯垵遁隐南安十三都,之前世系之详细历年之远近皆无可考,权从元末濬哲公为格林一世,之后世次昭然,堂号:上谷。

      2.宗祠

      ① 格林大宗

    根据格林浯洋族谱《浯洋侯氏大宗纪》所载:我族浯洋大宗亦云何言之,我族自宋入闽迁徙不一。永斋公派啟宇刘林、古山、侯垵,濬哲公派啟宇浯洋格林。别支分各成巨族,冬至虽亦追薦夫祖先,而各族难联一气,何幸夫留福地以啟我侯氏千万世之基,宗祠于道光初始丁亥告成,上下两进左右护翼;宗祠中龛崇奉永斋、濬哲公考妣及二公派敬祖先。

    格林浯洋侯氏族谱《格林•浯洋侯氏地图》的“格林大宗”与刘林的族谱《祖廟•祖塋形势图》的“格林大宗”为同一宗祠,供奉共同的祖宗。

    ② 格林宗祠

    格林大宗“文革”中被拆除以后,刘林侯氏侯垵二郎公派下徙居台湾堪民公后裔侯天顺1992年回南安格林拜祖,见祖厝破旧不堪,遂出资翻建,于1995年建成,即现在的格林宗祠(格林称私祖)。

     ③ 五十丈刘侯宗祠

     据《南安汰溪刘侯宗谱》记载:五十丈支派是唐刘文静后裔,原籍福建南安县格林垵井。明万历年间,宗哲公携带三子:可佐、可复、可居迁入浙江平阳南雁五十丈,该先祖因避难把刘氏易姓为侯氏,后来就以刘侯双姓传世。

    ④ 小云兜刘侯宗祠

    据《南安汰溪刘侯宗谱》记载:浙江苍南小云兜侯氏是唐刘文静公后裔,因先祖遇害易姓为侯,历代子孙以刘侯为姓。该族人唐朝战乱期间,隐居福建南安格林垵井(即现今南安南光中学大门前)与“格林大宗”相连位置。后大房移居浙江平阳县北港五十丈、二房迁居浙江苍南县新安小云兜,三房迁居苍南县金乡不仓桥。

    3.字辈名行排序

    1-10世:濬 文 土 资 顯 祥 时 延 杨 世;  

    11-15世:祖 宗 伯 子 男(祖 宗二字改朝 尔);

    16-25世:東 璧 圖 書 府 西 園 翰 墨 林;

    (三)仓口侯氏

    据《仓口侯氏族谱》谱叙载:我族发源地为河南光州固始县。兄弟侄5人,其中2人在福州、永福无考,3人建居南安廿二都仓口乡金石峰之麓。一系渡头、宫边、墙围,漳州公为始祖;二系开嘴厅,元良公为始祖;三系田埔,聚峰公为始祖。一至九世大部份族谱已失考,十至十六世属近代世系,有据可查。堂号(灯号)上谷。字行:

    四世至十三世为:東 璧 圖 書 府 西 園 翰 墨 林;

    十四世至二十一世为:孝 垂 家 政 賢 树 國 勲。

 

    (四)侯垵九甲侯氏

    侯垵九甲侯氏始祖侯宗贵公,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南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登进士,历官太常寺正卿。南宋恭宗德佑二年(公元1270年),元兵陷临安,公扶宋幼主逃入泉州,南宋亡后,侯宗贵公卜居南安十八都后垵九甲,目前在老家传至27代,人口约有八九千人。

    字辈名行:侯垵九甲从二世起分 昭 ;

    字辈二世至十七世为:昭 伯 允 武,尔 君 廷 志,成信 礼 光,振 耀 奕 世,敷 达 万 邦,丕 乃 高 第;名行二世至十七世:(扶讳)华 克 心 湄,肇 仰 懋 玉,启 士 锡 国,文章 有 意, 可 以 立名,大 业 维 新。

    (五)闽台侯氏、刘侯氏历史渊源
    综合以上各族谱所载,闽台侯氏主要来自两个支脉:一支为唐光君元年(公元885年)入闽的刘文静公后裔;另一支为宋末元初(公元1279年)前后入闽的侯宗贵公后裔。刘文静公后裔以刘侯传世,侯宗贵后裔以正侯称之。二支脉的共同处发源地均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而刘侯氏祖先又曾在光州固始县侯门易姓;刘侯氏先祖与侯宗贵公先祖在固始县时是否有交集,是否就是易姓那个侯家?历史已无可考不得而知。但宋末元初至南宋灭亡,宗贵公护宋幼主赵昺入闽辗转来到武荣(南安)十八都侯垵隐居下来,则与原已在此聚居的刘侯氏族人不无关系。

   据芦川侯垵侯氏族谱记载:刘林侯氏五世祖二郎公,于宋理宗朝(公元1224~1264年间)赴侯垵祭祖,爱侯垵山清水秀,是宜居之地,遂留下繁衍生息。此族谱所记载的时间已比宗贵公徙居侯垵的时间早了数十年,况且二郎公能到侯垵祭祖说明刘侯氏族人已在侯垵这块土地繁衍生息多年并已发展为大族。由此可以佐证刘侯氏族人是以宽阔热忱的胸怀容纳同姓亲人宗贵公隐居侯垵的。

    因此,不论是文静公派下先祖在光州固始县侯门易姓,还是刘侯氏先祖玉峰公与宗贵公同朝为官,闽台侯氏文静公后裔与宗贵公后裔都有着千年的历史渊源。同乡、同姓、同源理当以同姓宗亲相认,相互见面时更应叔伯相称联为一气,互同敬祖尊宗,共享先祖荣耀。

    三、宗亲会综述

   据刘林族谱《修格林祠堂记》和格林族谱《浯洋侯氏大宗》记载:为使支分派别联为一气,特购地作祠堂,崇奉始祖考妣及支祖考妣敬祖先也。

    1996年12月南安成立“刘侯宗亲联谊会”,宗亲会宗旨:立足加强南安刘侯宗亲联谊,发挥宗亲互助合作精神,发扬宗亲敬老尊贤,团结友爱,增强海内外宗亲联谊。第一届会长:侯子殿;副会长:侯榜、刘志平、侯加法。2007年换届,第二届会长:侯加法;副会长:侯榜、刘志平、刘志明。2014年第三届会长:刘国海;副会长:刘云、刘安居、刘联恭。

    南安洪濑镇1998年成立“刘侯宗亲会”,会长侯炳辉。

    香港2009年12月19日成立“旅外福建南安刘林刘侯宗亲会”,首任会长:刘贤贤。2013年换届,第二任会长:刘清池。

    2013年10月8日台湾嘉义县刘侯氏宗亲会成立。

    浙江苍南二十几年前即已成立“刘侯联谊会”,现已第十二届。

    以上这么多宗族组织都是围绕一个目的:使吾族人丁兴旺,财富增加,文化繁荣,互相援助,相互爱护!

    因此,我们必须团结起来,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吾族历史文化,从而使宗族进一步增加凝聚力,不分支脉尊祖训,联为一气如日中天!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何利群家庭获评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
>>【何氏网新闻】江西何氏总会筹委会何昌洪何相歆一行拜访九江何氏宗亲